 |
【PF】艺术介入的社区营造与规划思考 [2016/9/2] |
当今城市的发展已进入都市美学时代,艺术介入城市开始成为一种趋势,成为介入社区营造的重要手段。作者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刘雨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张珊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鲍梓婷在《规划师》2016年第8起撰文,文章从艺术介入社区营造的意义入手,从公共空间、社区产业和社区文化三个角度探讨了.. |
 |
|
 |
【PF】艺术城市建构策略及其规划设计建议 [2016/9/1] |
艺术城市构建的意义在于艺术直接与城市形态发生作用,艺术不仅仅是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非标准”工具,还作为一种都市日常生活行为的方式,使城市艺术空间系统充满着弹性和可变性。作者苏州大学设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邰杰在《规划师》2016年第8期撰文,文章结合城市设计尺.. |
 |
|
 |
【PF】建构城市特色的途径:艺术介入下的空间规划 [2016/8/31] |
当下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千城一面、缺乏特色”的问题凸显,艺术作为城市再生的手段之一,其介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过程,能够成为建构我国城市空间特色的有效途径。作者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管理专员许云飞在《规划师》2016年第8期撰文,文章探讨了艺术介入空间规划的必要性及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主要阶段,.. |
 |
|
 |
【PF】基于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 —一种公共艺术介入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路径 [2016/8/30] |
作者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景观建筑系副教授、副系主任邱冰,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城乡规划学系讲师张帆在《规划师》2016年第8期撰文,文章将公共艺术介入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在原理置于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框架下进行解读,并分析了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影响机制,认为其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城市空间.. |
|
|
 |
【PF】动态与人本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塑造:“艺术流”的力量 [2016/8/29] |
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在推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换、激发创新驱动和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祝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唐燕在《规划师》2016年第8期撰文,文章通过分析城市中文化艺术要素的交换、转移和集聚现象,指出“艺术流”是一种可以左右城市空.. |
 |
|
 |
【PD】厦门鼓浪屿整治困境、策略与经验 [2016/8/26] |
厦门鼓浪屿是我国文化遗产地的代表之一,其整治提升工作历时多年,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作者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林振福在《规划师》2016年第8期撰文,文章通过对鼓浪屿整治提升的历程回顾、问题归纳分析、技术路线与策略解析、项目行动梳理等,总结出鼓浪屿整治提升的经验与教训,提出文化遗产地整治提升.. |
 |
|
 |
【PR】基于居民偏好的城市中心地区非机动交通网络规划 [2016/8/25] |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奚雪松,中交实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谷博轩,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殷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朝阳分局局长王雪梅,华诚博远 ( 北京 ) 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主任设计师冷刚在《规划师》2016年第6期撰文,针对当前大城市机动化交通发展产生交通拥堵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文章.. |
 |
|
 |
【PS】温州智创小镇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 [2016/8/24] |
特色小镇是浙江省正在探索和实践的新的产业平台形式,其提出的“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活而新”的定位目标,对于促进传统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作者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六所所长徐伟凝,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厉华笑,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朱婷媛,浙江大学城.. |
 |
|
 |
【PS】新型制造业小镇特色建构路径 [2016/8/23] |
作者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教授孟海宁,杭州融韬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奚慧建,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吕猛在《规划师》2016年第7期撰文,在浙江开展特色小镇建设活动的背景下,文章通过对新型制造业小镇特色建构原则和路径的阐述,从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出发,提出小镇特色建构的核心、衍生和规划设计的完整思路,并结合.. |
 |
|
 |
【PS】智能模具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探索 [2016/8/22] |
特色小镇是浙江省聚合创新资源,实现块状特色产业转型的新载体和新空间。作者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二部部长蔡健,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刘维超,台州市黄岩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张凌在《规划师》2016年第7期撰文,文章在一系列政策及考核要求的引导下,结合台州市黄岩区智能模具小镇规划实践案例,.. |
 |
|